品传统文化 寻乡村年味 新加坡友人到长清过“早”年
“元为始,旦谓日”,1月1日,来自新加坡的昂良圣、杜士武陈、林柏琴华、蒂凡尼•刘、刘智辉、吴梅兰、昂瓜哈尔、吴惠正、杨信汉、凌华星等27位外国友人,走进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一同感受迎春气氛,解锁一道道非遗文化密码,沉浸式体验山东手造文化。
古槐树下,马套村秧歌队穿着鲜艳民族服装,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舞,用铿锵有力的锣鼓、神采飞扬的秧歌和欢快喜庆的舞步,欢迎着游客们的到来。
一把传承二十余年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剪纸的第五代传人赵英老师手中却能变出栩栩如生的石榴坐牡丹图,这让新加坡友人感叹不已。剪纸老师为外国友人讲解了剪纸的历史渊源、美好寓意及艺术特色,接着从剪纸的基本技法入手,手把手教外国友人剪寓意吉祥“?帧弊帧M夤?讶嗽诰劬?嵘竦毓劭春螅?孪矢小⑶笾??脖凰布涞闳迹?炔患按?那资殖⑹裕?⌒牡亩?鳌⒆ㄗ⒌纳袂椤⒅秸诺淖???桓龈 “?帧弊纸コ沙?危?龈隽成隙悸冻隽丝?牡男θ荨M夤?讶诵朔艿厮担?掖游聪牍?徽牌胀ǖ闹剑???舻兜牡褡粒?鼙涞萌绱松??透挥泄适滦裕?娴暮苡绪攘Α;丶液笪乙?盐壹舻谩?帧弊痔?矫派希?醋T该髂昙?槿缫猓?/p>
鏊子滚烫香气四溢,一张张薄如蝉翼、干脆生香的煎饼出炉。“煎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食,用醇香的玉米做原料,用玉米秸秆烧炉子,而这个摊煎饼的铁板板用我们中国话叫鏊子,用土鏊子摊煎饼是老一辈手艺人独有的记忆,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记忆……”煎饼坊的张师傅向大家介绍到。师傅将玉米糊糊舀在烧热的鏊子上,然后用小耙子将糊糊逆时针均匀摊平,面糊熟了后,一股焦香扑鼻,煎饼四周翘起来,师傅顺势将煎饼揭下来。新加坡友人近距离观摩了手工制作煎饼的完整过程,纷纷跃跃欲试,一展摊煎饼的风采。煎饼摊好后,大家品尝着自己制作的煎饼,不停地竖大拇指。
餐前,旅行团一行围在桌子旁,热情参与了包水饺活动,试着将馅包进面皮,捏成饺子,虽然手忙脚乱,却都兴致很浓,乐在其中,欢声笑语不断。来自新加坡的昂良圣兴奋地描述了自己包水饺的过程,他说:“我很爱饺子,但这还是我第一次自己包饺子,真是一项需要技巧的活儿。这种大家一起包水饺的感觉真的很好,好像一家人围在一起制作家庭美食一样,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很高兴能更了解中国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次尝试制作水饺。”
浓浓的“年味”不仅凝聚着近14亿中华儿女,也在慢慢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参观活动结束后,新加坡友人仍觉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此次乡村之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的魅力,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为能亲身亲身体验这一切感到非常幸运。